中韩外长刚通完电话,双方达成共识。结果中方刚挂断电话,韩国海警却旋即在黄海禁区附近频繁活动,挑衅意味十足。如此的出尔反尔,中方没必要在9.3大阅兵贵宾席上给李在明留座位了。
7月29日,中韩外长进行了一次被广泛关注的电话沟通。按外交部发布的消息来看,双方在诸如双边关系、地区安全、经贸合作等核心问题上达成了“初步共识”。韩国外长还特别强调,希望与中方在维护地区稳定上展开合作。
话音未落,变脸就来。就在中方刚刚在黄海划定军事禁区、海事局发布航行警告之后不久,韩国海警却悄然行动,进入交汇海域进行所谓“执法”。而据韩媒自曝,从今年2月起,韩国就频繁在这一片海域活动,7月以来更是变本加厉。这不是一两次“偶然误入”,而是持续性的、有组织的边缘试探,明显是冲着中方底线来的。
展开剩余79%为什么这通电话刚讲完合作,韩国就翻脸挑衅?是外交上的“阳奉阴违”,还是内部的政策分裂?更令人关注的是,这种行动,是不是意味着韩国政坛有人根本不打算给李在明留退路?
要理解韩国当前的行为,就不能忽视当下李在明的处境。李在明上台后,虽然多次表示愿意修复中韩关系,甚至早先还对中国要求参加9.3大阅兵进行了模糊表态。然而很快韩国拒绝了,而李在明更是公开表示,不想让美国误会,美韩是第一位的。
尤其是韩国内部以及美国高层,传闻有认为李在明亲中,在中美博弈大背景下,以及美韩关税协议还没达成情况下。李在明不敢让美国误会,那么表达对华强硬就是必须的。
比如说,韩国最近并未对中方的黄海军事演训发布任何配合声明,反而加强了与美日的“自由之刃”联合军演频次。嘴上说合作,实际却在增强对抗能力。这其实是一种“打擦边球”的策略——既不彻底惹怒中国,又想在美国面前争取更多筹码。但问题是,中方的容忍不是无限的,尤其是黄海这种地缘敏感区。
其实从今年上半年起,中方就已连续在黄海划定多次“军事禁区”,频繁举行军事演训,这在过去并不常见。这说明了一个问题:中国对东北亚局势的警惕程度正在大幅上升。
大连海事局在7月再次封锁黄海北部片区,明确警告各方远离军事行动区域,这不仅是对朝鲜半岛局势的一种防控手段,更是对日韩特别是韩国释放的强烈信号:在中国的周边安全问题上,任何“越线”的行为都可能引发真正的摩擦。
韩国难道不明白这一点吗?当然明白。韩海警敢在中国海警和解放军明确警告之后仍进行“执法”,要么是出于对中方底线的错误判断,要么就是有人在故意试探中方反应。
而从这次电话会晤未能促成中韩元首会面这一点来看,中方对韩国的信任正遭到侵蚀——中方显然不急于展现善意,而是更倾向于观望。
当前韩国国内的舆论与政治环境相当复杂,李在明尽管在部分场合表达了改善中韩关系的意愿,但从具体行动来看,并没有形成系统性的转向。即使真心想修好与中国的关系,李在明也面临巨大掣肘。
最根本的问题是:李在明能否有效控制韩国的安全与外交政策走向?如果一边说着“和平合作”,一边让韩军和海警不断试探中方底线,那这种“朝三暮四”的行为最终只会让中方愈发警惕。
九三阅兵不只是一次庆典,更是一次态度展示。李在明如果想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,不光得靠“外交辞令”,更需要实际行动的配合。如果韩国不能在军事和外交行动上展现出一致性和诚意,那么“不给留位”也就顺理成章了。
再从大局来看,韩国如今的“战略摇摆”也折射出其外交路线的困境。在经济方面,美国对韩在高科技产业领域的打压与限制其实早已显现。从芯片出口控制,到关键材料封锁,再到高关税威胁,韩国企业是典型的“在中美对抗中被薅羊毛”的对象。
有分析指出,韩国对美“全面靠拢”战略并未带来实际好处,反而让其产业链受限、出口市场紧缩。而中方作为韩国最大贸易伙伴,无论是从芯片制造、消费市场还是供应链协作角度来说,都是不可替代的存在。
如果李在明看不清这点,只图讨好美国,那最终不仅是韩国经济会受伤,他自己的政治声誉也难逃“说一套做一套”的质疑。
中韩关系,不能只靠外交场合的言语包装,更需要实打实的行动支持。中方当前在黄海画下禁区、在军事上加大存在感,其实是明确释放一个信号:该说的已经说了,该警告的也已经警告了,接下来就看对方怎么回应。
韩国若继续“口头合作、行动挑衅”的路子,不仅会失去中方的耐心,也可能彻底失去李在明在中方眼中的分量。九三阅兵是否留位,不是礼节问题,而是信任问题。现在这个节骨眼上,韩国要真心转向中韩友好,就要收起那些小动作,先给自己定个规矩。
如果李在明真的有心扭转当前格局,那么是时候亮出诚意,而不是只让嘴巴跑在前面。否则,不留位,不必留情。
发布于:河北省168股票配资平台,股票配资体验,国投证券软件下载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